CCTV聚焦甘肃会宁“燎疳节”(翘火堆),这才叫过年!
一个传承千载的节日盛典,一件乡村振兴的文化盛事。土地与情感的盛大狂欢,历史与时代的崭新跨越。
正月二十三,普遍意义上的年味早已散去,人们已经奔忙在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但是,甘肃省会宁县的一个村庄——有“全国高考状元社”之誉的柴家湾却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
正月二十三的“全国高考状元社”——柴家湾惠风和畅、彩旗飘展,人头攒动,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为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民俗文化,感受状元社的文化魅力,展现会宁小杂粮之乡粮谷合作社的新成果,按照省委有关部门指示,将正月二十三的“燎疳节”(俗称“翘火堆”)活动放在甘肃省会宁县新庄镇泉坪村柴家湾社举行。这是全省的现场会,也是一次新时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检阅。
甘肃省作物研究所、会宁县科技局、会宁县摄影家协会、新庄镇以及粮谷合作社的相关领导出席了活动,看到宣传预告自发组织慕名前来的五百多位观众观看了当晚的演出。中央电视台进行专题拍摄,节目将在CCTV-7制作特别节目实时播出。此次活动也得到了碧桂园西北区域、兰州鑫万昌管道疏通有限公司的赞助支持。知名公众号“微凤凰”作为此次活动的特邀自媒体参与直播互动和新闻发布。
当天晚上,欢快的广场舞、传统社火的“春官献词”、集体跳火堆、扬火堆观庄稼等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现场掌声雷动,高潮迭起。特别是集体跳火堆环节将活动推向了高潮,人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和消灾避祸的喜庆气氛中。
何为“燎疳节”?
“燎疳节”(俗称“翘火堆”)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春节节庆习俗,深入民间,以至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燎疳!”的民谚。
正月二十三,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前堆柴火,夜幕降临,万家篝火,照彻柴湾大地,壮乎美哉!正月二十三"燎疳"是西北春节的一个结尾,其间也是社火的闭幕时间。元宵是社火表演的高潮,而正月二十三则是社火表演的落幕和结尾。这一天表演社火的人要到全庄人祭祀的庙里烧香,磕拜,卸装,将所有的社火道具交回社火团封存,自此可以各自做自己的私事了。
一堆堆的火把院落乃至村落照得红彤彤的,火光和鞭炮声相互交织。人们都在火堆上跳来跳去“燎疳”,希冀消灾避祸,燎去以往的陈厄和晦气,让年在火火红红中过完。人们甚至要把小一些的家畜或幼仔抱着从火上跳过,以求牲畜兴旺。
最后柴火烧尽,主人请出有经验的老农,由他们用铁锹把燃剩的带火星的灰烬轻轻的扬起,在半空中洒下,观赏之余,人们根据火星的形状类似于哪种农作物的花,来判断今年种植什么农作物会丰收,例如火星多小而圆的,卜麦子丰收;火星小而不规则的,卜荞麦丰收;火星大而圆的,卜豆子丰收;大而不规则的,卜玉米丰收等等,这带有占卜性质的活动,寄托了农人希冀秋天丰收的愿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1335fcxoh9&width=500&height=375&auto=0
而灰烬扬起,四处落下的火星,则要由娃娃们一一用脚踩灭,防止引发火灾,当地上没有一丁点火星的,这时“燎疳”才宣告结束,娃娃们也才回家。对大人们而言,燎过疳,也意味着过年的一切禁忌都解除了,同时也闲散不得,又要开始繁忙的春耕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1335tvxsfh&width=500&height=375&auto=0
传说“疳”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毒,只有用火烧燎,才能驱毒灭病,燎疳的习俗也是人们源于上古时期对火神的崇拜,相信依靠火的威力可驱邪除魔,保佑人人平安,庄稼丰收。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1335ekjgly&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为何选在柴家湾?
柴家湾这个曾经因一部大型教育纪实片《脊梁》(赵忠祥解说,陕西省文化经济交流协会拍摄,甘肃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全球总发行一亿张碟片)而红遍全国并因此将“全国高考状元社”的桂冠收入囊中的西北特级贫困社,曾经创造了高考体验式教育的“脊梁”教育模式的小村庄,因近几年来对于脊梁精神的挖掘传承和对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社火这一古老文化形态的传承与创新,引起了文化界的高度关注。
柴家湾走出去的青年学子柴广翰对于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独到的研究领域。从小在西北农村长大的他,在这种传统民俗文化比较深厚的文化土壤下生活,耳濡目染社火的这种热闹场面,柴广翰连续用了三年时间深入社火表演的一线进行指导、训练、观察、拍摄,积累了100多G的高清图片和视频资料,走访一些当地社火老前辈,和他们深入交流探讨,挖掘一些社火方面的古谱记载和民间段子进行整理,最终参阅了大量关于民俗文化传播方面的论文文献,撰写成了《现代传播视野下西北社火的生存困境和出路研究》一文,在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为了系统直观的向世人反映这种春节期间的民族狂欢活动——社火,柴广翰还先后自己出资制作了西北第一个时长40分钟以上的社火纪录片,为进一步研究社火提供了比较深刻、全面、详实的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很难设想,和文化一点都不搭边的这方水土,竟能改良出如此肥沃的文化土壤。发行量过亿的教育部大型教育纪实片《脊梁》摄制组曾将镜头对准过这里,并这样写道:柴家湾,63户人家,70%的人至今没有去过县城(2001年统计),但是自恢复高考以来陆续考出博士、博士后两名,教授博导五位,大中专学生一百多名。
缺水,使这里的大地少了绿色,显得苍凉孤寂。
缺水,使这里的群山少了生机,赤裸着本色。
一切生灵能在这方水土生存,本身就是一个罕见的奇迹。然而,就在这个自然条件十分艰苦的地方,从古至今,却总是奉行着“养不教,父之过”的先祖遗训,秉承崇文修德的优良传统,一直把读书看得很神圣。
这个目前为止还不到一百户人口的小村庄,却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诸多奇迹,为人类留下了无法破解的谜题。他们用自己的毕生精力诠释着“三苦”(学生苦读、家长苦供、教师苦教)甲天下的脊梁精神!
会宁县新庄塬镇泉坪村柴家湾是出了名的贫困社,土地(地质)构造复杂,多以变质岩和花岗岩为基底,其上广泛沉积第三系红层(旧称第三系地层,现分古近系、新近系,主编注解)和第四系黄土,局部地段出露石灰系(石炭系,系作者笔误)、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全庄四面环山,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恰似一个聚宝盆,站在尕护山可以俯瞰全庄全貌。
地矿学家说,柴湾无金。
社会学家和文化学者说,柴湾流金淌银。
金从何来?
柴湾之金,在乎天时。
天时篇
状元社青春永驻,脊梁情万古传承。五千多年的秦陇文化,赋予柴湾人与众不同的智慧。脊梁这张会宁文化教育名片,传承着状元社贫苦办学的辉煌和崇文重教的卓越秉性,对接的正是柴湾文化中“一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天下担当和“三苦甲天下”的勇敢践行。
“全国高考状元社”,柴湾拥有改变世界的教育荣光,中国社火之乡、中国鼓舞之乡、上海电力学院支教基地、中国驿臣之乡、“栋梁计划”在这里执行,柴湾,期待与社火来一次占尽天时的携手。
在“高考状元社、中国社火之乡、中国鼓舞之乡”三大引擎的驱动下,700多口柴湾儿女上下一心,政通人和。此富民强民的黄金之路,必将使明日之柴湾,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点石成金的神奇之地。
柴湾之金,得此天时谓之信也!
地利篇
这是一个以效率重新诠释地利优势的时代,680分,这是柴海华被国家宏志班录取的分数;70天,这是柴守范从新闻学跨专业考上医学博士所花的时间;1个月,这是柴湾社火从停办了十三年之久重新举办起来所花的时间。这就是被世人称赞的柴湾速度,这仅仅是效率诠释地利的一个开始,《尕护山赋》与湖南作家协会的签约,到《柴树恒文集》的出版,柴家湾再一次向世界亮出魅力名片。
人和篇
此木成柴,柴家湾姓氏雅称。
木,被之于山,山则青。
富,藏之于民,民则裕。
柴湾之木,青其山,富其民。
十年之木,已然成材。
柴湾之木,主万物生长,是为欣欣向荣。
人之和,是一种强大的协作力助推柴湾社火成为中国社火公馆之一;
人之和,是柴湾教育和脊梁精神的一次深度融合。“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供”是柴湾流淌在文化血脉里的执着和倔强。
人之和,是柴湾上下700多口人口基数提供的海量可供塑造的人才广度,是100位大中专学生的潜在人才厚度,是打造社火公馆的力度,更是在外柴湾儿女开疆拓土的实力和气度。今天,我们期待更多的社火爱好者加盟社火公馆,聚此天时地利人和犹如大雁翱翔天际,飞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薪火相传
火,至热至明之光。这个点燃中华文明文化火种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神圣起源的重要发明之一,与柴湾的姓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薪火相传,今日之柴湾,钟林毓秀,人才辈出。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柴守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柴守成、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柴繁隆、 甘肃经济贸易学校文教室主任柴武隆、定西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柴智隆......他们在这里完成了最厚实的人生积淀。
从这里出发,他们有的成了科学家、企业家,有的成了教授、博导,从这里出发,更多的柴湾人融入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文明和民族进步的坚实力量。火的起源无从考证,但柴姓基因传承千年灵动,开启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支流。柴湾,也在中华民族文化源流的历史版图上,不可或缺。
当开启了一方文明的火种进入现代,就燃烧成这片土地民俗文化的圣火。
社火公馆,绵延着千年的文脉,当《尕护山赋》成功签约的那一刻起,人们不禁感慨,可以涤荡一切的时间长河在文化面前似乎倾注了默默地深情,为脊梁文化的注入留下了重要的碑铭,沉寂多年的尕护山,在今日的状元之社重新开启了黄钟大吕的宏章。
从改变世界的文化荣光中走来,在全国高考的队列中,柴湾以排头兵的姿态,迈入高考第一方阵。教育的引擎力,铸就了高位的起飞平台,开放的助推力,荡开了雄壮的腾飞翅羽,社火的驱动力,引爆着强劲的前行马达,群众的支持力,补充着源源不断的续航能量,这是脊梁精神在当下柴湾的新篇章,这是社火狮跃龙腾之势在当下柴湾的新翱翔。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柴湾岂有诗。这是诗圣笔下的文化豪情,更是当下柴湾发展机遇的真实写照。来柴湾,必将写下一个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从柴泉隆模范教师的闻名于世,到“社火公馆”集体发力,柴湾人改变世界的方式悄然转换,柴湾人改变世界的脚步从未停歇,今天,柴湾再一次以高空雁阵的集体发声纵横天下。
古老的黄土塬啊,你仿佛厚厚的一本书。你在为我们昭示着一种何等珍贵的民族力量和文化精神啊!世代与贫困相伴的这方天地却散发着浓郁的翰墨书香。厚德载物,家乡人所完成的不再是生命本身,而是在塑造一个真诚而闪光的灵魂。
今年的柴家湾“燎疳节”只是个开头和尝试,相信在以后的活动中,柴家湾人民一定会发挥这种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并结合时代特色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状元社青春永驻,脊梁情万古传承。
柴家湾人民欢迎您!
往期精彩回顾
华商报不做沉默的羔羊:后台不是护身符,车牌不是保护伞,娱乐不是遮羞布